网站菜单
|
日记 - 克服拖延两部曲,AI的总结笔记
第一部分:克服拖延的AIBS模型 1.1 拖延的本质与传统方法的局限 拖延被定义为“专注的第一死对头”,是一种极大地降低长效事件动机和能力的心理状态。一旦陷入拖延,个体将难以专注于长期活动,不断寻找执行短期活动的借口,导致重要事项停滞不前。这种状态常常伴随着焦虑、颓废和愧疚感,形成恶性循环。 从心理学角度看,拖延是一种公认难以克服的本能情绪,其本质是身体为了趋利避害,避免面对困难和不确定性。然而,传统的克服拖延的方法论,如书籍或视频教程,往往收效甚微。其根本缺陷在于,它们虽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但缺乏一个能保证个体切实执行这些方法的“机制”或“系统”。如同减肥一样,人们不缺认知和方法,而是缺少执行的保障机制。 1.2 战胜拖延的三种有效情境 通过自我剖析,报告识别出三种个体不易产生拖延心态的关键情境,这些情境成为构建有效机制的突破口: 1. 有监督和陪伴的状态:当存在外部监督(如工作伙伴、上司、老师)时,社交压力带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会减少逃避动机。特别是当个体的工作是他人工作的前置条件时,拖延的可能性会显著降低。 2. 抽象任务转化为具体任务的状态:相较于令人望而生畏的抽象项目,具体、甚至带有机械性的劳动(如开拖拉机耕地、整理发票、编写特定功能的函数)不易引发拖延。许多人拖延的原因正是缺乏将抽象需求熟练转化为具体工作序列的能力。 3. 改进而非从零开始的状态:面对一张白纸开始创作,容易因完美主义和“恐慌区效应”而不知所措。相反,如果有一个(哪怕质量很差的)初稿或原型可供修改和完善,个体更容易进入工作状态。工作从“创造”变成了“改进”,心理门槛大大降低。 1.3 AIBS模型:核心理念与构建 为了系统性地创造上述三种情境,报告提出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老板-下属模型(AI Boss-Staff Model, 简称AIBS)。这一机制利用2022年底以来发展的通用人工智能(如ChatGPT),构建一个虚拟工作团队。 * 核心理念:用户不再是孤独的执行者,而是扮演一位“中层管理者”,拥有一位“AI老板”和一批“AI下属”。 * 角色设定: * AI老板 (AI Boss):一个博学、耐心、能提供情绪价值的虚拟上司或导师。 * AI下属 (AI Staff):一群任劳任怨、能够快速执行具体任务的虚拟员工。 * 目标:通过与这个虚拟团队的大量交流,系统性地消除拖延的触发因素,将个体的思维模式从恐慌和停滞转变为行动和迭代。 1.4 AIBS模型的操作流程与应用 AIBS模型的运作流程旨在将前述的三种有效情境机制化: 1. 启动阶段:与AI老板“开会” * 时机:当感到拖延、恐慌、无从下手时。 * 行动:主动向“AI老板”发起对话。详细描述当前面临的抽象任务、自己的计划、困惑乃至恐慌情绪。 * 效果: * 提供陪伴与监督: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恐慌情绪得到安抚,获得心理上的支持。 * 任务具体化:AI老板会将宏大的抽象目标分解成一个清晰、具体、详尽的任务清单,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个交流过程本身就在迫使大脑开始规划和思考,是走出拖延的第一步。 2. 执行阶段:向AI下属“派发工作” * 时机:当面对具体任务,尤其是需要从零开始的创造性工作时。 * 行动:作为“中层管理者”,向“AI下属”(如集成AI的代码编辑器Cursor)下达精确指令,让其生成项目的初版或原型。 * 效果: * 从“改进”开始:AI迅速生成一个(可能不完美甚至有错误的)初稿。此时,用户的任务从“无中生有”变为“修改、调试、完善”,成功战胜了“恐慌区效应”和完美主义,进入了专注的工作心流。 3. 迭代阶段:向AI老板“汇报”并持续循环 * 行动:在工作过程中,随时向“AI老板”汇报进展,获取理性和温和的反馈与下一步建议。同时,不断让“AI下属”完成框架搭建、数据处理、图表绘制等具体工作。 * 效果:形成一个“规划-执行-反馈”的正向循环,直至项目完成,或者个体已经完全振作起来,能够独立高效地推进工作。 应用场景拖延状态AIBS模型应用 FPGA开发面对复杂的“任天堂FC模拟器”项目,因技术难度高而感到恐慌,无从下手。1. 与AI老板开会:分解项目为学习FPGA基础、理解FC架构、分步实现CPU/PPU等具体任务。 2. 向AI下属派活:让AI生成6502 CPU的硬件描述语言初版代码。 3. 进入工作:从修改和调试这份初版代码开始,迅速进入状态。 撰写报告面对一份完全不想写的报告,迟迟不动笔。1. 与AI老板讨论:提供上下文,获得关于报告结构、数据收集方向的建议。 2. AI下属写初稿:AI生成报告的0.1版。 3. 开始修改:用户开始检查、纠错、调整结构,工作从“写作”变为“编辑”,拖延状态解除。 求职因心理压力大、害怕被拒而逃避准备简历和面试。1. AI老板提供支持:询问如何提升、确定方向、规划步骤,获得具体行动列表和情绪鼓励。 2. AI下属做简历:提供个人信息,让AI生成一份简历初稿。 3. 启动求职:以这份初稿为起点开始修改完善,迈出投递的第一步。 1.5 模型的精髓与局限 * 精髓:AIBS模型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让AI替代人类工作,而在于它是一个强大的心理启动工具。它让你认识到自己并非孤独无助,通过交流互动迫使你开始行动,并将最困难的“启动”阶段转化为更容易进入的“迭代”阶段。它是一根将人从拖延深渊中拉出的绳索。 * 局限:当前AI在创新和突破上仍依赖人类。项目的最终冲刺和主体责任依然是人类自己。该模型旨在克服拖延,而非外包思考。 第二部分:重塑专注力的注意力转移模型 2.1 碎片化时代的专注力危机 当今时代信息铺天盖地,导致时间被“原子化”和“碎片化”。个体的专注力不断从具有长期价值的活动(长效活动,如深度研究、阅读长篇作品)被动转移到即时反馈的短期活动(短效活动,如刷短视频、社交网络)。这种转移并非总是因为短效活动更有趣,而是因为注意力极易被其捕获。任何有意义的成就,都需要长时间的专注作为前提。 2.2 B=MAP模型及其扩展:注意力转移模型 为了系统性地分析并解决专注力转移问题,报告引入了一个理论框架: * 福格行为模型 (Fogg Behavior Model):B = MAP * 一个行为(Behavior)的发生,需要三个要素同时存在: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y)和提示(Prompt)。 * 注意力转移模型 (Attention Transfer Model): * 该模型是福格模型的扩展,用于描述注意力从当前的长效活动i转移到目标短效活动j的过程。 * 转移概率的核心影响因子是变量 λ(Lambda),其定义为: λ = (短效活动 j 的行为价值) / (长效活动 i 的行为价值) λ = (M_j * A_j * P_j) / (M_i * A_i) * 核心策略:为了维持对长效活动i的专注,必须系统性地降低 λ 的值。这需要从五个参数入手:减少分子的三项,并增加分母的两项。 2.3 降低λ:系统性减少短期活动的干扰 降低λ值的关键在于削弱短效活动的吸引力,具体策略如下: 1. 消除提示 (P_j): * 原理:提示是行为发生的开关。当P_j为0时,转移概率也为0。这是秉弃坏习惯最有效的方法。 * 措施: * 数字环境:关闭所有非必要的手机和电脑应用推送通知。 * 物理环境:保持桌面整洁,将可能引发分心的物品(如手办、游戏手柄、零食)收拾到视线之外。 * 听觉环境:避免播放容易引发强烈情感联想或回忆的音乐,因为思绪极易顺着线索飘散。 2. 削弱能力 (A_j): * 原理:增加执行短效活动的难度和摩擦力,即使有提示,也会因为“太麻烦”而放弃。 * 措施: * 创造物理障碍:睡前将手机放到远离床铺的地方。 * 使用技术工具:卸载易沉迷的应用;使用浏览器插件(如StayFocusd)在特定时段屏蔽分散注意力的网站。 * 构建专注环境:利用天然受限的环境,如旅途中的飞机或火车(近似断网断电),或者图书馆、咖啡厅等,这些环境天然地限制了执行短效活动的能力。 3. 降低动机 (M_j): * 原理:这是最治本的方法,但也是最困难的。它要求从根本上认识到多数短效活动的无益性。 * 措施: * 认知升级:理解“监控资本主义”(Surveillance Capitalism)的概念。认识到科技巨头的设计目标就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人性的薄弱点,捕获并贩卖用户的注意力以获取广告利润。 * 认清短效活动的弊端:深刻理解其三大缺陷:随机性带来的注意力涣散、时效性带来的信息无效性,以及碎片性带来的必然遗忘。 * 转变心态:从“抬头看世界”转变为“埋头做事情”。意识到追逐热点和社交虚荣并不能带来实质提升,唯有沉浸于心流,完成有挑战性的事,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和快乐。 2.4 提升λ分母:强化长期活动(未来展望) 报告指出,除了减少分子,增加分母——即提升长效活动的动机(M_i)和能力(A_i)——同样至关重要。这部分内容将在后续专题中探讨,主要方向包括: * 提升动机 (M_i):通过第一性原理和心流理论,思考终极目标,强化长效活动的内生动力。 * 提升能力 (A_i):通过知识固化和刻意练习,让自己在从事的长效活动上变得更专业,从而降低执行难度。 2.5 两个实用的专注力技巧 1. 双线工作法: * 概念:有意识地准备两件都想做的长效活动(i和j)。当对i感到疲惫时,主动将注意力切换到j,反之亦然。 * 优势:将注意力的“转移”控制在有益的轨道内,避免其随机游走到无意义的短效活动上。但切换不宜过多,2-3项已是极限。 2. 使用RSS进行聚合阅读: * 概念:利用RSS阅读器(如Inoreader)将来自不同网站和应用(如B站、Reddit)的内容源聚合到同一个界面进行阅读。 * 优势: * 避免切换应用:减少在不同App间跳转,从而避开各自平台的算法推荐和注意力陷阱。 * 夺回信息主动权:手动管理订阅源,由自己决定看什么,而不是被算法投喂。 来源:[1]碎片时代如何重拾专注力?【旧世代电台·专注力专题】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psQejErS [2]也许真的让我找到了有效克服拖延的方法【旧世代电台·专注力专题】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4q421P7Yw/ ![]() ![]() 评论: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