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菜单 |
日记 - 小米SU7事故主观速评:雷军不得不过的坎,00后血的教训
事故经过(DeepSeek总结概括) “### 小米SU7高速事故概况 1. **事故经过** 2025年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严重交通事故。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碰撞后爆燃,导致车内3名女大学生遇难。事发路段因施工封闭原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当时处于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状态,时速116km/h。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警报并减速,驾驶员接管后持续制动并转向,但碰撞前时速仍达97km/h,从系统预警到碰撞仅约2秒。 2. **车辆与救援争议** - **车门锁死问题**:家属称事故后车门未解锁,导致逃生困难。业内人士分析,撞击可能损坏线束或电源,导致解锁信号中断,需物理破窗逃生,但车内人员或因撞击丧失行动能力。 - **电池安全**:事故车辆起火引发对电池安全的质疑,但专家指出若起火时间在碰撞5分钟后则符合国标要求,核心问题在于车门能否及时打开。 --- ### 各方回应 1. **小米公司** - 公布车辆数据:NOA系统在碰撞前1秒发出警报,驾驶员接管后因反应时间极短(1-3秒)未能避免碰撞。 - 成立专项组配合警方调查,承诺公开透明处理,但家属初期质疑其未主动联系慰问。 - 4月2日,部分家属称已与小米见面,目前三方家属共同等待调查结果。 2. **遇难者家属** - **质疑与诉求**:家属认为驾驶员在2秒内难以有效接管车辆,要求小米明确责任;同时澄清遇难驾驶员有两年驾龄,车辆为合法使用,并提到有路人参与破窗救援。 - **不满沟通**:家属称小米初期仅在社交平台回应,未直接联系家属,引发对善后处理的批评。 --- ### 舆论与专家观点 1. **辅助驾驶责任争议** - 专家指出,NOA等辅助驾驶功能需驾驶员持续监控,但事故中极端场景(夜间施工路段)可能超出系统处理能力,车企宣传可能误导用户过度依赖技术。 - 责任认定尚无统一标准,需结合车辆系统是否及时预警、驾驶员接管是否合理等因素。 2. **公众与行业反思** - 舆论呼吁车企加强辅助驾驶功能的风险提示,并优化紧急情况下的逃生设计(如冗余信号传输、物理解锁装置)。 - 假消息传播(如伪造雷军公开信)反映公众对车企回应的不信任,小米后续需强化沟通透明度。 --- ### 总结 此次事故暴露了智能驾驶技术在复杂场景中的局限性、车企与用户沟通的不足,以及新能源车安全设计的改进空间。目前调查仍在进行,责任认定需等待警方和第三方机构的最终结论。” 个人认为疑点 1.智驾在人工介入后退出,按照正常逻辑来讲没问题,但在此事故的极端工况下确实存在“临阵逃脱”的问题,小米智驾对极端工况考虑不足,因此我也不会过度相信车辆结构强度等营销手段,后面再讲 2.SU7标准版智驾阉割问题,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方案,即无激光雷达系统,全部依靠摄像头与高精地图导航,因此仅支持高速智驾。网传推测事故发生前车辆距水泥墩80-120米 下面是更详细一点的观点 “现实有时候比想象还要有想象力。3月29日晚上,一辆小米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重大事故,车上3人全部死亡。隔了2天半,4月1日中午,小米官方对这件事的回应,突然冲上热搜第一。这次是不是买的热搜,需要大家自行判断。如果是的话,小米确实有些路径依赖了,舆论工具箱里不应只有流量一种。 小米官方称,当时高速事发路段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本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更应该关注的,并非电池爆燃和能否开门,因为时速97公里下的正向碰撞,什么能源方式和车门设计,已经不重要了。 我们更应该聚焦官方发布的时间-事件轴,争取找出原因或者规律来。 接下来,我们全文抄录官方数据: 3月29日 22:27:17 NOA激活,车速116km/h 3月29日 22:28:17 轻度分心报警 3月29日 22:36:48 NOA发出脱手预警提示“请手握方向盘” 3月29日 22:44:24 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 3月29日 22:44:25 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方向盘往左转角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1% 3月29日 22:44:26 方向盘往右转角1.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8% 3月29日 22:44:26-28之间 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3月29日 22:44:28 车端Ecall触发 3月29日 22:44:39 车端Ecall接通,确认事故发生,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 3月29日 22:45:06 与车主取得联系,确认非车主驾驶 3月29日 22:47:15 调配120成功 3月29日 约23时许 120抵达现场。 三点疑问 这里面蕴含的信息,哪怕有可能被遮掉的信息,对还原事态都价值非凡。信任官方数据的前提下,我们关注到以下3个重要的点: 第一,小米标准版没有AEB。不管他配置表上有没有,实际就是没有。 22:44:24提示风险,22:44:25就被人工接管,驾驶员反应是相当在线的。至于减速,2秒内从116km/h减到97km/h,大部分减速是人工完成的。因为被接管的刹那,制动踏板开度仍然只有31%(开度越大,刹车力度越大,但非线性对应关系)。 策略上,不管人工还是高速NOA,这么快的车速下,配合打一点方向(不能打大方向,否则姿态稳不住),同时应全力刹车。而全力刹车每秒应该能减25m/s左右。而实际上高速NOA并未采取这一策略,让人困惑。看来它并未将局面视作必须全力避免的情况。 这表明,SU7的AEB没有介入。 第二,传感器探测距离,不支持120km/h下的NOA。 SU7标准版没有激光雷达。摄像头探测距离莫衷一是,大致的说法是100米以内,但这和现场夜间照度有关。如果高速上照度不足,远光灯也射不了100米以上,116km/h的速度,折算成32.2m/s。100米的距离,3.1秒跑完。NOA系统没有能力在1秒内处理这个非结构化场景(修缮、封闭本车道、导引到其他车道),就只剩下2.1秒给人工了。这套规则显然不合理。 实际情况下,距离碰撞2秒的时间(未标精确碰撞时间点)才要求接管,驾驶员花1秒接管(已经很快了),剩下1秒。全力刹车的话,官方百公里时速刹车距离是33.5米。而时速116公里,刹停距离33.5*1.16=38.86米,是非常理想化的。因为高速制动存在钝化效应。而且说实话,就是这个33.5米,也是专业人士在赛道上、非紧急情况下踩出来的。普通人慌乱时要是能达到这个水平,可以说比赛车手都厉害了。 如果现场这个驾驶员说天赋异禀行不行?不行。因为碰撞时速仍有97公里,人工接管时的时速至少在105公里以上。此时还剩1秒-3秒。如果取“时间前沿”(1秒),我们按照最保守的97公里时速来算,距离障碍物只有26.9米,时速97公里,完全无法刹停。 如果取“时间后沿”(3秒),此时距离障碍物还有80.8米(仍按97公里时速),理论上可以刹停。”(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01A079VE00?web_channel=wap&openApp=false) 3.机械把手——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是否管用?电池断电,SU7电子门把手失灵,但车内的机械门把手仍可使用。车主是否知晓此功能?小米对极端工况下的“保命措施”是否对车主宣传到位?以及我的观点:若车主重伤,无法弯腰拉下机械门把手,如何应对?(注:极端工况为电池起火) 4.人祸——导致事故的真正原因。不想苛责已故之人,但是握紧方向盘,永远不会错 个人观点 上周班主任刚给我们说过高考后考驾照注意安全的问题,“不要叫上三五同学去高速开的特别快,最后出了事故,害人害己” 不知道三位女孩的目的是什么,不想探讨过多涉及隐私的问题,也不想苛责死者 只能说,这是雷军,乃至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必须要过的一个坎 “在自动辅助驾驶领域,近年来出现了数起引发广泛关注的命案及争议事件。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案例汇总与分析: --- ### 1. **特斯拉Autopilot致死案(美国,2019年)** - **事故经过**:2019年,车主Micah Lee驾驶特斯拉Model 3在洛杉矶以东的公路上开启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功能,车辆以105公里/小时的速度突然偏离车道撞击路树并起火,导致车主身亡,车内两名乘客重伤(包括一名8岁男孩内脏严重受损)。 - **法律判决**:2023年,美国法院陪审团裁定特斯拉胜诉,认为车辆不存在制造缺陷,且特斯拉已明确警示系统需驾驶员持续监控,事故主因归咎于驾驶员分心。这是特斯拉首次在涉及Autopilot致死的诉讼中胜诉。 - **争议焦点**:责任划分问题凸显,车企强调“辅助驾驶需人工接管”,而受害者家属指控系统存在缺陷。 --- ### 2. **网传“小鹏L3级自动驾驶致死案”(中国,2024年)** - **事件概况**:2025年2月,网络传言称小鹏G9在开启L3级自动驾驶时因系统未识别静止障碍物发生追尾,导致1死2伤。网传判决称车企担责70%,赔偿218万元,车主担责30%。 - **官方辟谣**:广州天河区法院及小鹏汽车均否认该案件存在,指出事故描述、诉讼及判决均属捏造。相关自媒体文章随后被删除,小鹏汽车已对造谣者启动法律追责。 - **行业影响**:该谣言反映出公众对智能驾驶责任划分的高度关注,也暴露了虚假信息对车企声誉的潜在威胁。 --- ### 3. **其他辅助驾驶相关事故案例** - **高速辅助驾驶失控事故**:2025年3月,郑州某新能源SUV在启用辅助驾驶时偏离车道撞击护栏爆胎,所幸无人员伤亡。交警认定责任明确,强调辅助驾驶需人工接管。 - **辅助驾驶分心导致侧翻**:2025年3月,武深高速一车辆因驾驶员过度依赖辅助驾驶且分心,导致车辆偏移撞击山体侧翻,因系安全带未造成伤亡。 - **自动泊车事故争议**:2025年3月,网传“首例自动泊车致死”事件,但具体细节未公开,仅强调“生命需掌握在自己手中”。 --- ### 争议与行业反思 1. **责任界定难题** 当前法律普遍认为辅助驾驶系统(L2级及以下)需驾驶员负全责,但事故中系统局限性(如夜间或复杂场景识别失败)常引发责任争议。特斯拉胜诉案例强化了“驾驶员主导责任”的司法倾向。 2. **车企宣传与用户认知偏差** 部分车企通过夸大宣传(如“L2.999”等术语)误导消费者,导致用户过度信任系统。专家呼吁明确功能边界,加强风险提示。 3. **技术改进与法规完善** 多起事故推动行业优化传感器融合算法(如激光雷达与视觉协同),并推动立法细化责任划分标准(如系统缺陷的举证责任)。 --- ### 总结 自动辅助驾驶领域的命案与事故多集中在责任划分模糊、系统局限性和用户误用三大问题上。尽管技术持续进步,但现阶段辅助驾驶仍需驾驶员全程监控。未来,技术升级、法规完善与公众教育将是减少类似悲剧的关键。” 智驾的新鲜感动摇了传统的人工驾驶方式,不管怎么想,大多数人都会想体验一番智驾带来的感觉 但问题随之出现 SU7标准版一直处于舆论“鄙视链”的低端,纯视觉方案到底是否可靠,是阉割还是未来,特斯拉也没法给出现成的答案 另一方面,营销方式助推了这种对智驾的无脑信任感,方向盘离手提醒形同虚设,“因为我信任智驾” 说回SU7,早年间玩过车的各位应该知道这样一个梗,C-NCAP“五星批发部” ![]() ![]() 评论: (9) |